《达拉斯买家俱乐部》的片头是一段引人入胜的序幕。片头以快速剪辑的方式展示了主人公罗恩·伍德鲁夫的生活,从他的豪华生活到他的艰难时刻。
通过黑白和彩色的交替,片头呈现了20世纪80年代的时尚和文化氛围。同时,配乐和视觉效果相得益彰,营造出紧张和充满活力的氛围。
这段片头不仅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还为整个电影的故事铺设了基础,展示了主题和角色的复杂性。
从内容来看,前者讲药品通过检验后形成的专利权问题,后者讲药品还没有通过检验的医学实验规则问题。所以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故事。但很多观众只看其中违法买药这个情节,就把它们混为一谈。
从电影本身来看,《我不是药神》的完成度高得多。单从制作资源就不能相比。两部影片里都有主人公和体制对抗的戏,也是表现主题的重头戏。但在《达拉斯》里面,所有这种对抗戏都是室内戏,警察闯进行喊几句,主人公一方也没什么肢体反抗就结束。《我不是药神》里面有很多打斗戏,群殴、追捕、飞车等等,激烈场面大大激化了对抗的戏剧性。
再看角色的选择。《达拉斯》讲的不仅是艾滋病人,也是社会边缘人。没事就***,吸毒,酗酒。后来主人公懂得养生了,他的伙伴还不改变生活方式。这样很难调动观众的同情心。观众会想,我又不这么乱来,这种病和我有什么关系?甚至会有人觉得艾滋病都是罪有应得。
而在《药神》里面,得病的男女老少都有,观众很容易想,天啊,我以后得白血病怎么办。这种强烈的代入感是观众追捧的重要原因。《药神》里面让一个和蔼的老奶奶说“我不想死”,《买家》里面让一个吸毒的变性人说“我不想死”,肯定前者更能引发同情心。
有人会说,艾滋病不同于白血病,其中确实是吸毒、***的占多数。但是也有输血传染、母婴传染的例子。如果弄几个无辜者的角色,影片可能欠真实,却会更催泪。
再次,八十年代美国人也很恐同,所以影片里加了不少反映恐同的戏。主人公自己就恐同,最后却与同性恋成为朋友。《买家》这方面的情节弄了很多,冲淡了医患问题这个主线。而《药神》基本上没有支线,前面主人公夫妻不和,抢孩子,养老之类的戏都是为他卖药作铺垫,铺垫完了就退场。
在两部电影里,主人公性格都经历过一次转化。《买家》主人公是从恐同到接受同性恋。《药神》主人公是从只考虑自己到为病友着想,从药贩进化到药神。后者与影片主题更为契合。
《达拉斯买家俱乐部》的开头是主人公伍德鲁夫·罗宾逊在电视上看到自己的身影,并在镜子前看到自己憔悴、消瘦的身体。他是一位电工,同时也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牛仔,但他的生活开始发生变化,他感到身体不适,被诊断出患有艾滋病。在这个时代,艾滋病是一个致命的疾病,被社会孤立和歧视。
伍德鲁夫不想放弃自己的生命,他开始寻找治疗艾滋病的方法,并成立了一个俱乐部,帮助其他艾滋病患者获得治疗药物。故事的开头揭示了主角的悲惨境遇,也预示着后面故事的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