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是一个极度缺乏石油的国家,而石油又是极为重要的战略资源,没有石油德国的坦克、飞机、汽车、军舰就是一堆废铁,毫无作用。尽管德国一再加强合成燃料的生产能力,但是仍旧无法完全满足战争的需要。当时德国每年的燃料消耗在500-700万吨,而国内的合成燃料年产量只有400万吨,德国必须从外部寻求燃料的供给点,而德国控制的欧洲地区,只有匈牙利和罗马尼亚拥有油田,匈牙利的产量很低,罗马尼亚的油田自然就成为德国重点保护的对象,每年要从罗马尼亚进口200万吨以上的石油,而德国军队每年的石油消耗量是400-500万吨,罗马尼亚的油田供应了德国军队半数的石油需求,足见罗马尼亚油田对德国的重要性。
1944年底苏军占领罗马尼亚后,德国便失去了最重要的石油供应地,加上盟军战略空袭对德国本土合成燃料厂的打击,德国的液体燃料供应平衡完全被破坏了。前线的德国军队不再像以往那样正常得到与作战行动相对应的燃料供给,后勤单位不得不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后方的军用仓库搜寻燃料,大量的坦克、汽车由于燃料耗尽而不得不抛弃,德军只能进行有限的机动,几乎所有的作战报告都提到了缺乏燃料而带来的严峻困难。不仅仅是德国陆军,德国空军也由于缺乏燃料而彻底瘫痪,新飞行员的训练工作已经全部停止,所有的燃料都集中用于战斗部队使用,空军虽然拥有数千架飞机,但是能够获得燃料起飞作战的寥寥无几。罗马尼亚油田的丧失对德国武装力量造成了严重的打击,德军的战斗力开始急剧的下降。
“蓝色方案”的根本目标并非是是为了保卫罗马尼亚的油田,苏联空军并没有组建英美盟军那样的战略空军,没有装备超远航程的重型轰炸机,苏联空军要想对罗马尼亚油田实施空袭,就只能利用在乌克兰和克里木半岛的空军基地,而这些地方都在蓝色方案正式实施前已经德军占领了。如果仅仅是为了保卫罗马尼亚油田,德国陆军是完全没有推进到斯大林格勒以及深入高加索地区的。德军的“蓝色方案”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摧毁苏联的石油供给来源,占领高加索地区的油田,那里供应了苏联90%以上的石油,如果苏联失去了高加索的石油,苏联军队也就失去大部分作战能力,苏联的战争潜力也就不复存在,德国从而达到彻底打败苏联的目的。
可以这么说,如果二战时期没有罗马尼亚的油田,德国甚至连仗都大不了。
德国是一个高度工业化的国家,经过一战和全球经济危机之后,德国一蹶不振,后来在美国道威斯计划,和杨格计划大力扶持之下,国家经济以火箭般的速度腾空。随着希特勒上台,德国重工业,汽车制造业,化工产业都在全面转型为军用。
德国煤铁资源充足,但是极度缺乏石油资源和锰铁资源。 据资料显示,德国全国的石油产量是可怜的不足50万吨,因为这一巨大短板,德国战前都特别重视石油进口渠道建设,对波兰宣战前德国通过海运不停筹集石油资源,也不断像罗马尼亚寻求石油资源进口渠道。当时罗马尼亚号称欧洲邮箱,石油产量丰富,地理上又位于欧洲腹地,管道四通八达。
第一:战争初期,德国一年石油需求量大约是1000万吨左右,而德国每年石油产量只有可怜50万吨,大量石油需要进口,而主要来源就是罗马尼亚以及美国墨西哥进口。
第二:战争开始之后直到苏德战争前,德国表面上还是和英法在作战。进口石油渠道还可继续。再加上罗马尼亚大力支援石油,德国石油资源虽然短缺勉强可以用,可在日本愚蠢的招惹美国后,情况发生改变,石油进口渠道被关闭,除罗马尼亚油田,德国没有石油来源。
很多人都知道德国最后战败于苏联! 肯定会想,为何德国占领欧洲后,不休养生息,占领英国,非要开辟苏德战场,二面受敌,不是一战德国失败的教训吗?其实原因很简单占领英国没有实际意义。英国已经产业空心化,没有石油资源,打下来还得耗损大量人力物力!
德国的需求和对苏联战争的必然性,德国闪击波兰,占领西欧七国后,巅峰时期石油消耗量2000万吨,石油生产加各种进口也不过1500万吨,500万吨石油赤字。时间一久闪电战理论基础,快速就会在石油缺失情况下消失!同样,感受威胁的苏联也在积极备战,时不我待,德国对苏联的战争可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因为罗马尼亚的油田不能支持德国的作战需求,德国在苏德战争第二年提出“蓝色方案”计划,作战目的就是为了苏联南部的油田。这就是“蓝色方案”与罗马尼亚的唯一关系。
德国对石油资源的迫切需求,攻击苏联就是为了石油,而罗马尼亚对德国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可以从侧面看出,没有罗马尼亚石油资源的支持,德国根本不可能在战争初期有任何优势,也不可能有闪击苏联成功这样的战果。但是罗马尼亚不是中东,也没有无限制的石油资源,因产量问题,德国最终败在石油资源短缺上,可是罗马尼亚如果不在德国这一边,德国没石油可用,不用打都会输,这就是罗马尼亚基于德国的重要性。罗马尼亚就是德国的生命线线,而苏联巴库油田是德国的续命线,续命线没打下来德国生命才最终终结。
这个地方叫比萨拉比亚,现在是构成欧洲国家摩尔多瓦领土的大部分。这个地区从19世纪到20世纪40年代反复在奥斯曼帝国、沙俄、罗马尼亚、苏联之间进行更迭。
16世纪正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强盛的时代,当时奥斯曼帝国四面出击扩展侵略,其中在东南欧方向将整个巴尔干半岛纳入囊中,甚至一度兵锋直抵中欧的匈牙利。然而17世纪起,奥斯曼帝国遭遇到新崛起俄罗斯帝国强势挑战,为了争夺东南欧地区和高加索地区,两国爆发历经200多年,多达十次的俄土战争。
历经200多年的俄土战争
在1812年第七次俄土战争中,沙俄击败奥斯曼帝国,于是奥斯曼帝国将比萨拉比亚割让给沙俄,但是在1856年第九次俄土战争中,也就是英法参与的克里米亚战争中,沙俄战败,被迫将比萨拉比亚归还给摩尔多瓦(摩尔多瓦为奥斯曼帝国的附属国)。但是在1877年至1878年的俄土第十次战争中,奥斯曼帝国再度战败,被迫签订《圣斯特凡诺条约》,规定奥斯曼帝国的附属国摩尔多瓦的比萨拉比亚再度被划入沙俄,在此次战争中罗马尼亚也真正的从奥斯曼帝国手中获得独立。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沙俄相继发生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沙俄政府垮台,苏俄政府成立,但是混乱局势之下,苏俄无法对原来沙俄的西部领土进行控制,很多被沙俄征服和侵略的国家纷纷独立,比如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等波罗的海三国、芬兰等国纷纷宣布独立,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摩尔多瓦也宣布独立,并很快与同族同种的罗马尼亚实现合并,这样比萨拉比亚在内的摩尔多瓦就成为了罗马尼亚的领土。
一战后脱离沙俄的领土
对于一战后沙俄丢失的领土,作为沙俄的继承者苏联人是碎碎念的,对于毛子而言,只要是他们占领过的领土,就永远属于他,他们一直找机会准备重新夺回这些土地,于是二战爆发前期,苏联与德国进行联合,与虎谋皮 以所谓的“东方战线”为由,开始向西对东欧这些东欧故地的扩张。
1939年8月,苏联和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商定瓜分东欧事宜。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9月18日也出兵波兰东部,与波兰境内的德军会师,历史上第四次瓜分波兰,重新占领了了一战后苏俄在苏波战争被波兰夺走的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地区。随后苏联又将1918年时从沙俄独立出去的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等波罗的海三国强行纳入苏联,并发动入侵芬兰的战争,强迫芬兰割让卡累利阿在内的大片领土。之后苏联胁迫罗马尼亚交出比萨拉比亚地区,面对苏联的强势,1940年6月罗马尼亚被迫将比萨拉比亚割让给苏联。
1939年至1940年苏联建立“东方战线”侵占的领土
为了夺回比萨拉比亚地区,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后,罗马尼亚加入德国和意大利的轴心国集团,参与多苏联的侵略,随后罗马尼亚军队再度夺取了比萨拉比亚地区。但是1944年苏联发动反攻后,又占领该地区,并直接派兵攻入罗马尼亚境内,在罗马尼亚境内建立了亲苏政权,随后罗马尼亚的亲苏政府与苏联签约彻底放弃比萨拉比亚地区,罗马尼亚和苏联恢复1940年6月份的国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