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清末武举考试12力弓为统一标准,上限15力,参加的人都能开。12力换算成如今的磅数就是156磅,15力的弓磅数高达195磅,而且参加武举考试的考生许多都能拉开。参考现代奥运比赛用的反曲弓是不许超过50磅拉力的,狩猎用的反曲弓一般65磅也就到头了,能够大概知道这是什么水准。
第二,这是武举考试的数据,那再看看清朝的实战弓,实战中清朝的弓普遍在7到9力之间,这个力量相当于单手41-53公斤的重物的水准,如果是能开12力弓的武举人,那就是单手举重70公斤的标准,这显然也是惊人的力量,以这样的拉力开弓,射出的箭支速度能达到44-50米/秒,甚至强于著名的英格兰长弓。
对于弓箭有几百斤是可信的。
在古代的弓箭中拉力最小都有四五十斤,没这么多都不能上战场,而个别精锐弓兵用的那都是上百斤的拉力,那个威力啊,据欧洲记载古代攻城时很多外面士兵射的箭枝都插入了石头城墙上,就连欧洲重装的十字军重骑兵,他们都是穿着厚重的铠甲和拿着实心木头盾牌,但是有明文记载当时有一次在战场上一位十字军重骑兵发现了一个掉队的土耳其骑兵,这个十字军重骑兵就立马挥着重武器冲去,而这位土耳其骑兵就立马用尽全身力气拉满一支箭,这枝箭飞出后直接射穿了十字军骑兵厚重的木头盾牌后又射穿了他身上的链子锁铠甲直至肝胆,然后当场死亡, 而且现在的弓是射靶子,古代是杀人。
所以说,古代的弓箭是可以拉到几百斤的。
中国古代弓和弩的拉力究竟有多大?有记录战国魏武卒入选是要能拉开十二石的弩,折算成现代单位就是360公斤。而英法百年战争克雷西战役用的英国长弓拉力也就一百磅左右,相当于45公斤。这数字也差太大了,是中国数字吹牛?
其实主要是测量方法不同,宋代以前据说测拉力是不上弦的,这样测出来的拉力要大的多,宋代以后上弦测拉力,同样的弓比之前的拉力要小将近一半,按这个去推算就十分合理了。 另外中国复合弓效率比长弓高,推算的时候长弓至少要加20%拉力。魏武卒的12石弩大概相当于宋代4石,沈括的《梦溪笔谈》对此有明确记载:“今之武卒蹶弩,有及九石者,计其力乃古之二十五石,比魏之武卒,人当二人有余;弓有挽三石者,乃古之三十四钧,比颜高之弓,人当五人有余。这种弩肯定是腰开的。此外中国臂张弩应该有膝盖辅助开弩的方法,秦俑的所谓立射俑很可能摆的是个膝盖辅助开弩姿势。
古代军队常用的战弓拉力以今天的计量单位换算后多在100至160磅之间,这个巨大的拉力让现代的人们为之目瞪口呆;古人为了以最快的频率把箭矢发射出去,直接把箭搭在持弓手的拇指上,而扣弦手则仅在拇指上套一个戒指状的扳指来作为护具帮助发力。扳指相较于现代射箭所采用的三指皮质护具最大的好处是:它不需进行任何切换动作就可以在持弓射箭与握枪持刀动作之间快速转换,没有任何多余的动作。
所以古代军队训练追求的宗旨是:务必以最大的力量、最快的速度进行最高效的搏杀,这个宗旨即算在今天也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在现代的格斗搏击训练体系中正就是遵循了这个宗旨,才成其为科学的训练体系。所以古代的传统武术绝对是实用而高效的。然而今天的所谓“传统武术”被江湖骗子之流的伪***欺世盗名,己经绝非古代真正意义上的传统武术,他们污辱了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文明。
传统弓箭的铉是用麻绳做的。古时候没有橡皮筋和纤维材料。弓做成了,弦也不难,用麻绳系上即可。但麻绳的弹性不强,影响了弓箭的射程以及力量,弓弦最好用橡皮筋充当。 弓的弹力是用弓片的回弹提供的,弓弦可以是没有韧性的,甚至最好的是没有韧性的。
当然不会被划伤。
由于箭尾的羽毛平行于搭箭的那只手,是水平展开而不是垂直,箭尾离开弦后,会从搭箭的那只手上面飞过,不必担心被划伤。另外,弦绷紧后,你不松手,手和箭尾就是相对静止的。你松手后,箭离开弦,然后加速,向前飞行,所以拉弦的那只手也不会受伤。
有可能会划伤手
因为传统弓箭使用的是真皮制作的弦,羽毛也相对较硬,如果手指没有放置好或者没有保护措施,被弦或者羽毛划伤的风险是存在的。
另外,可以延伸的内容是,在使用传统弓箭时,需要特别注意安全事项,并进行相应的防护措施,以避免不必要的伤害。
比如在射箭时应该戴上特制的手套,保护手指和手腕。
还应该遵守射箭场地的规则,保证人身安全。
不会划伤手的。具体为什么不能划伤手,我也说不清,但我知道数千年来,人们一直在使用弓箭,而且为了准头也一直在箭尾上,使用羽毛来稳定箭矢的飞行,也没听谁说箭手的手被羽毛划伤啊!